为什么要养孩子?-“陪伴”与“看见”
还记得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,有一次到了睡觉的时间却久久不肯入睡。通常在这种情况下,我都会比较着
急,用尽各种方法哄她睡觉。可是这次我感冒了,全身无力,只好放弃之前的做法,选择陪着她。她看向窗
外,我也静静地看着窗外。随后,她慢慢转向我,伸出软软的小手摸我的脸,那一刻,我心中突然涌上一种
难以名状的感动。女儿很快睡着了。那天我明白了陪伴的含义。在我无数次流泪祷告的时候,主就是这样陪
着我的,他的临在使我得到无限的平安。从那时起,我便常常这样陪着我的女儿,听她哭,看她笑,不再总
是刻意控制或改变什么,静静等待她的成长。这种陪伴好像一种天赐的礼物,使我出离焦虑,进入到一种静
谧的境地,也使女儿倍感安全和放松。女儿大了一些后,我开始随大流给她报兴趣班。那时她的梦想是成为
一名公主,童话里的公主大都会跳舞,所以在她的强烈要求下,我给她在家附近报了舞蹈班。那个舞蹈班人
数爆满,因为考级通过率高,并且提供丰富的参赛和演出机会。但是相应的,老师非常严格。学了近两年,
来日本前才不得不中断。其实中途很多次,女儿都哭着不肯学了,我总是在她耳边念叨,跳舞多好啊,既能
锻炼身体,又能让身材挺拔,以后还有机会上台演出。但这些话似乎丝毫不能打动她,真正起作用的,是“不
听话你就惨了”。来日本之后,女儿再也没有主动练过一次舞蹈基本功。她亲口告诉我,她不喜欢跳舞。每
次主日学让提前排练舞蹈,她都表现得非常不情愿。我亦开始注意到女儿在许多方面和我的预期不符,和她
的同学相比逊色不少。她不怎么喜欢唱歌,调子经常找不着北,这些年主日学和幼儿园教了很多歌,她能唱
的屈指可数;经常画画,却从没有耐心把颜色涂满;对需要记忆的东西,像是古诗之类,尤其不感兴趣;英
语和数学教了很久,稍有难度立刻甩手不干。来日本前,我们住在北京海淀区,身边环绕着无数学霸父母和
牛娃。有他们作参照物,我对女儿的前途日充满忧虑。那段时间,我常带着满心的疲惫和挫败,跪在神的面
前,茫然又无助。在一次祷告中,我看见了我自己的人生:一路走来,一直被恐惧驱使着。我听话,好好学
习,认真工作,一刻也不敢松懈。因为在我内心深处,我不敢想象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,我还能否被人认可,
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。那么我女儿呢?我还要她重复我的人生吗?她是一个独立而鲜活的个体
啊。除了满眼充斥着舞蹈、唱歌、画画的功能价值之外,除了一心焦虑如何让她在语数外各科达到重点小学
面试要求之外,我究竟有没有听到她跳舞时快乐而急促的呼吸声,看见她穿着舞蹈服站在镜子前由内而外散
发出的满足的表情呢?我究竟有没有听到孩子唱自编歌曲的有趣创意,看见她从小到大画的每幅画里几乎都
写着MUM, DAD, I ♥ U 呢?很少。我没有与她的快乐共振,我睁着眼却是全盲。“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
人的时候为我们死,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。”真正的爱,是无条件的接纳,是饱含深情地看见那个人
本身。 犹太哲学家马丁•布伯说,只有当我们放下所有的预期和目的,以我们的本真与另一个人相遇时,才
能建立起“我与你”的关系。然而,多少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,和孩子的关系却长久地停留在“我与它”的关系
上,与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蒲公英组 S姐妹